论过程工业工程教育的新正常状态

点击数:606 | 发布时间:2025-06-13 | 来源:www.zxhfi.com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6639(2015)02-0075-04

    过程工业(Process Industry)是指以物理相态改变或化学转化为主的一类工业,典型的过程工业包含化工、炼油、冶金、电力、建材、制药、食品、材料等。过程工业规模大、范围宽、行业广、商品多,具备独特的工业特点。从材料和商品来看,过程工业以均一物料(固、液或气体)为主,从生产过程来看,无论是单步骤生产还是多步骤生产种类的过程工业,其生产都具备连续性。从材料购进、工艺步骤、商品用等全步骤来看,过程工业的社会化程度都愈加高,产业链条上每个环节之间的协作性和范围交叉性愈加强。特别要紧的是,过程工业是资本、技术密集型的大工业,绝大部分过程工业企业的进步依托于一个独立的、占地数百亩的工业园区,一条生产线的造价甚至高达数百亿元,原材料的购进常常影响到整个全球市场。这类特征使过程工业既不同于小工业、轻工业,也不同于互联网、微电子、信息等新型工业。仅以石油与化工行业为例,2012年度国内该行业的行业总产值达到12.24万亿元[1],占GDP的23.6%。可以说,过程工业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在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过程工业一般作为工业化的重点。在西方后现代社会,特别是在国际经济危机爆发将来,各主要国家启动了再工业化进程。构建新型的过程工业,是再工业化的一个重点[2]。

    1、过程工业工程教育

    需要适应国内经济进步的新正常状态

    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经济进步进入一种新正常状态[3]。经济进步新正常状态的特点包含:不片面追求经济指标的增长,愈加强调进步的水平;经济增长和进步将主要依赖革新驱动,显著减少要点驱动、投资拉动的比重,策略性新兴产业将作为经济进步的新引擎;经济进步愈加重视环境与资源条件的约束等[4][5]。

    经济进步新正常状态直指传统过程工业的弊病――进步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特别是紧急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问题。仅以高分子材料化工产业为例,从生产过程来看,国内高分子材料化工产业面临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等“三高”问题;从商品结构来看,国内高分子材料化工产业面临“供应求购”问题―低端商品供过于求、高档商品供不应求;从商品用来看,国内高分子材料化工产业面临“黑白”问题,即以废弃塑料为主的“白色污染”和以废弃汽车轮胎为主的“黑色污染”[6]。与高分子材料化工产业类似,绝大部分过程工业都在过程与商品等方面不可以适应经济新正常状态的需要。近年来,国内发布了一系列保护环境、防治污染的法律法规,如《大方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发〔2013〕37号)、《2014-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进步行动策略》(国办发〔2014〕23号)、《京津冀及周围区域重点行业大方污染限时治理策略》(环发〔2014〕112号)、《京津冀及周围区域重点工业企业清洗生产水平提高计划》(工信部节〔2014〕4号)等,都把钢铁、水泥、有色金属、化工等过程工业作为重点政策对象。国内过程工业已经成为目前社会热门问题和要紧公共议题。

    国内要全方位达成现代化,过程工业的转型和强大将是要紧的首要条件条件,而过程工业的转型和强大则需要适应经济进步新正常状态的需要,国内过程工业也需要在将来形成一种新正常状态,即:(1)工业商品达成高值化、高性能化、绿色化;(2)生产过程达成低物耗、低能耗、绿色化;(3)与新兴的技术相结合,孕育出策略性新兴过程产业;(4)适应社会角色转换,特别是过程工业渐渐从纯粹的生产、技术、管理问题转变为社会公共问题。

    与经济进步新正常状态和过程工业进步新正常状态相适应,为过程工业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的高等工程教育当然也需要切换到一种新正常状态,用全新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和办法,培养出大量合格的适应过程工业进步新正常状态的技术人才,提高过程工业的竞争优势,以满足国家经济进步新正常状态的需要。

    2、过程工业工程教育新正常状态的内涵

    依据经济进步新正常状态的需要,新正常状态的过程工业工程教育应包含以下新内涵:

    (一)更新人才竞争优势结构,培养具备国际视线、“常识、能力、品质”三位一体的人才。新正常状态的过程工业工程教育第一要明确人才培养的目的,构建一套毕业生竞争优势体系。总体而言,学生的竞争优势可以分为常识、能力、品质等三部分,要把这三部分的竞争优势有机融合起来。新正常状态下,常识是基础,能力和品质则是更高层面的竞争优势。要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常识、自我更新常识的能力,并内化为革新性的文化品质。过程工业与大家的生活息息有关,因此,过程工业工程教育的毕业生应当拥有相应的科技常识,应当擅长应用这类常识去解决相应的问题。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常识与技术迁移能力,使学生擅长吸收化工、炼油、冶金、电力、建材、制药、食品、材料等不同过程工业的常识和技术,使学生拥有在不同过程工业就业和革新的能力。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理解社会的能力,使他们把技术真的用于造福人类整体。要培养学生对宪法、法治的信仰和尊重,培养学生对国家、社会、民族和主流价值观的认可感。在目前环境、资源面临危机的形势下,过程工业工程教育还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科技伦理意识和伦理品质,与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

    (二)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推行大工程教育。在非常长一个历史时期内,国内过程工业工程教育是以细分的一级学科乃至二级学科为对象的,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内参照前苏联的经验设置了专门的化工大学、冶金(或钢铁)大学、电力大学、建材学院等,数目多达几十所,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进步,绝大部分院校虽经转型但仍保留了有关的学科特点。《化工高等教育》、《中国冶金教育》、《电力高等教育》等期刊则为有关的工程研究提供了学术阵地。但,事实上,在化工、炼油、冶金、电力、建材、制药、食品、材料等很多行业,其工业过程有不少共性特点――主要包含前文已提及的规模、投入、范围、商品、过程等方面的特点,因此,可以对整个过程工业根据大类来拓展工程教育。现在,全球高等工程教育的一个大趋势是回归工程、推行大工程教育,过程工业工程教育也需要适应这一趋势。要着力于培养学生形成过程工业共性的、通用的工程常识、工程能力、工程品质,特别要针对过程工业本身涉及技术、管理、公共政策等不同范围的特点,防止教育活动过度看重技术细节,在教育活动中增加基础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学。 (三)推进教学与科研在更高水平上的结合,使教育教学活动与科学前沿、工业实践紧密联系。相应的工程教育需要为过程工业的革新提供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的支持,因此,过程工业工程教育需要充分看重、积极推进革新活动,将科学与工程相结合,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在一个时期内,国内高等教育的科研革新活动着眼于提高大学的学术声誉和国际竞争优势,在论文发表的数目方面有明显提升。但同时,在回话工业需要方面,大学的革新能力则需要进一步提升。为此,需要加强力度,使过程工业工程教育更好地处置好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等环节的关系,更好地处置打造国际学术声誉与服务国家、社会和行业急切需要之间的关系。简言之,特点大学的科研不只要面向科学前沿,更应该注意面向工业、工程实践。

    (四)推进校企协同,优化过程工业工程教育的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是工程教育的一个基本特点和永恒主题,任何一个合格的工程人才都需要积累足够多的工程经验,过程工业工程教育的实践活动则面临愈加特殊的现实问题。因为过程工业的资本、技术密集型特点,企业一般不想为学校提供在有关设施、生产线的实习和实训。而工程教育中的另外一些专业(譬如互联网工程、软件工程专业)的实践环节则一般不会干扰一个大系统的运行,其实习、实训活动在事故级别、事故损失方面要小得多,软件工程等有关专业学生的实习还可以在一定量上降低企业的运作本钱。因此,怎么样面对产学研合作和实践教育中面临的风险,提升工程实践的水平,将是过程工业工程教育研究和教育实践活动需要突破的一个主要方向。

    3、扎实推进过程工业工程教育的综合改革

    打造过程工业工程教育的新正常状态,需要高校从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理念更新、支撑条件建设等方面全方位地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具体包含以下内容:

    (一)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过程工业工程教育对学生而言,要引导教学过程渐渐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从“课堂为主”向“课内外结合”转变、从“结果评价为主”向“结果和过程评价结合”转变,打造“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对教师而言,鼓励教师构建落实上述理念的新体系教程、教学策略、教研活动、教学基地建设等有效载体,并对教师在这类方面所做的工作在上岗、晋升等方面进行客观评价,使教师真的把精力投入到学生成长方面。

    (二)推行基于PBL的教学办法改革

    过程工业工程教育要鼓励教师以问题为核心拓展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设计,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逐步扩大小班讲课范围,加强基础学科、人文社科范围课程的小班研讨课开设力度。同时,挖空心思把过程工业的真实性工程项目或科研项目开发为教学资源,大力开设研究性示范课程,大幅度提升基于真实项目的学位论文选题比率。

    (三)加大课程体系建设

    依据大工程教育观和经济新正常状态的需要,过程工业工程教育要打造、健全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该体系应涵盖“经典传承与哲学思辩”、“企业管理与法律素养”、“科技进步与信息素养”、“艺术修养与心理素质”、“革新创业思维与视线拓展”、“生态环境与工程安全”等若干模块,其中,部分模块应直接关联于过程工业工程教育新正常状态的内容。

    (四)打造协同机制

    现代的人才培养需要打破“培养人才是大学的事”这种观念,有关的教学活动需要走出校门,同行业协会、企业机构、非政府组织、兄弟院校等合作,要打造合作的平台或网盟,达成人才培养的资源整理和共享。同时,现代大学需要在校内打造起多部门、跨学科的联动管理机制。通过构建“校内协同育人”的联动管理机制、“科教协同育人”的可持续进步机制、“校企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等,调动校内外管理要点、革新要点和校外企业资源积极参与到人才培养活动中来。同时,国家、社会应该对那些在人才培养中作出贡献的企事业单位给予适合的鼓励与奖励,形成全社会育人的好环境。

    (五)加大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是决定工程教育新正常状态建设效果的重点原因。现代大学需要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力度,重点培养教师适应新课程体系的教学能力和师德。需要积极培养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帮助教师将研究性项目、工程性项目开发成研究性示范课、项目教学课程等。同时,大学应着力于提升教师的师德水平,以教师的专业热情感染和吸引学生捐躯工程事业和过程工业。

    (六)加大改革试点建设

    应在大学内部打造起综合改革的试点、特区,以此推进整个学校的教育改革。以过程工业工程教育为特点的大学应以“大工程观”为引领,探索打造工程教育试点学院和试点班。同时,根据教育部关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标准,建设好卓越计划专业试点班。在国内具备要紧影响的大学则应该积极引进国际高等教育资源,参与国际认证,提升工程人才的国际竞争优势。试点学院或试点班可以尝试参照欧洲工程师教育认证(EUR-ACE)标准、ABET等国际认证标准等进行建设和改革。

    总之,国内过程工业的进步已然进入新正常状态,过程工业工程教育也应准时打造起对应的新正常状态。高等学校需要正确认识过程工业工程教育新正常状态的内涵,积极推进教育综合改革。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中国人力资源网(https://www.dgzhou.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中国人力资源网微博

  • 中国人力资源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